热门搜索:
安徽省工业钢结构厂房安全鉴定安徽办事处
检测范围及内容本次检测的主要内容如下:
1)厂房使用历史的调查,看房屋是否遭受过火灾、撞击等外力因素对主体结构造成影响。原有图纸复核,根据原设计图纸对既有结构的平面布置,构件尺寸及标高进行复核。
2)钢结构柱、梁、屋面板外观损伤及锈蚀、腐蚀等外观质量缺陷情况检测。
3)钢结构主要受力构件变形检测,柱的垂直度、梁的挠度检测。
4)厂房的沉降和倾斜检测,用TCR 1202+型全站仪对厂房柱同一标高处的坐标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数据换算出厂房柱相对沉降差,据以推断厂房基础现状。
5)梁柱节点焊缝质量检测、螺栓连接情况检测。
6)如需取样检测钢材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则采用里氏硬度计对各类钢材的表面硬度进行测试,估算钢材抗拉强度的范围。采用取样法及光谱法对主材各化学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7)综合现场检测情况进行计算分析,评估上述结构的安全性,提出检测结论及建议。
安徽省工业钢结构厂房安全鉴定安徽办事处
2检测目的本次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厂房的结构安全现状检测鉴定,为后期的房屋使用提供依据。
3执行标准及规范(1)《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
(2)《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DG/TJ 08-804-2005);
(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0);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钢结构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规程》(YB9257-96);
(11)《钢结构焊缝渗透检验方法》(JB/T6062-92);
(12)《金属里氏硬度试验方法》(GB/T17394-1998);
(13)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其他技术资料。
安徽省工业钢结构厂房安全鉴定安徽办事处
找深圳市住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李经理
二、安徽省工业钢结构厂房安全鉴定安徽办事处
4检测内容及方法(1)厂房使用使用情况调查及建筑、结构图纸复核首先,对厂房的使用历史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房屋在使用期间是否遭受过重大灾害,荷载有无增加,使用功能有无重大改变。
其次,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采用抽查的方式对建筑物的结构图进行复核。主要采用激光测距仪并配合皮尺及5m钢卷尺对结构构件的轴线位置及布置情况、结构构件的平面尺寸及细部尺寸、楼地面标高等进行复核。
(2)外观质量缺陷及结构损伤检测构件外观缺陷检测,包括:柱、梁、板支撑系统、屋面系统、围护系统等。
全面检测构件的外观缺陷,如:变形、破损、锈蚀、歪闪等。用照片和文字形式予以纪录。检测结果可按照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记录,对严重缺陷处还应记录缺陷的部位、范围等信息,以便在抗力计算时考虑缺陷的影响。
对锈蚀的杆件、连接处*积灰、积水的部位、干湿交替影响部位、隐蔽部位,先进行防腐涂层损伤检查,若防腐涂层损伤严重,则进行锈蚀程度检测,并采用游标卡尺、或超声测厚仪进行必要的测量。
(3)构件变形检测因竖向构件的垂直度是衡量构件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还会影响构件的承载力(二次弯矩的影响),因此对柱的倾斜测量是非常必要的,在现场可使用徕卡TCR1202全站仪配合钢尺投点法进行测量柱的倾斜度,抽样比例按建筑结构抽样检测的较小样本容量执行。
梁挠度测量:
方法一:先将水准尺直立于梁上翼缘测点或用直尺倒置**于梁的下翼缘测点,用水准仪读取读数,再以梁两端点测点连线为基线,据此计算出梁中间测点的相对变形。如遇到支撑应增加测点。
方法二:采用无棱镜放射技术全站仪直接测试梁上翼缘测点或下翼缘测点,再以梁两端点测点连线为基线,据此计算出梁中间测点的相对变形。如遇到支撑应增加测点。
本次水平构件的挠度测量宜采用水准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检测,选取构件支座及跨中的3点作为测点,量测构件支座与跨中的相对高差,利用该相对高差计算构件的挠度。使用徕卡TCR1202全站仪测量梁挠度,抽样比例按建筑结构抽样检测的较小样本容量执行。
(4)厂房沉降及整体倾斜测量使用徕卡NA2水准仪对柱底标高等进行测量,检测厂房是否有不均匀沉降,基础承载力是否有不足现象。现场视有无原始水准控制点,可根据现场条件利用每层窗台面、楼面或女儿墙做为基准面参照点,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5~10m或每根柱处应设置观测点,进行厂房相对不均匀沉降测量。
采用全站仪测量混凝土梁或钢梁的端部及跨中的水平高度,利用给测点的水平高差来计算梁的跨中挠度;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钢柱的角部棱线进行倾斜度测量,利用水平位移差计算出柱的倾斜率。
(5)焊缝质量检测对受力的重点区域的构件(包括承重设备管道)连接焊缝、梁、柱连接焊缝、钢支撑与梁柱连接焊缝、梁柱构件对接焊缝等进行抽检,具体检测部位根据现场已打磨部位确定。
具体检测工艺及方法如下:
5.8.1超声检测技术和检测工艺
1)超声检测技术等级
a)超声检测技术等级选择
超声检测技术等级分为A、B、C三个检测级别。超声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制造、安装、在用等有关规定、标准及设计图样规定。
b)不同检测技术等级的要求
⑴ A级适用于母材厚度为8mm~46mm的对接焊接接头。可用一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波法和一次反射波法在对接焊接接头的单面单侧进行检测。一般不要求进行横向缺陷的检测。
⑵ B级检测:
Ⅰ)母材厚度为8mm~46mm时,一般用一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波法和一次反射波法在对接焊接接头的单面双侧进行检测。
Ⅱ)母材厚度为大于8mm至46mm时,一般用一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波法在焊接接头的双面双侧进行检测,如受几何条件的限制,也可在焊接接头的双面单侧或单面双侧采用两种K值探头进行检测。
Ⅲ)母材厚度为大于120mm至400mm时,一般用两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波法在焊接接头的双面双侧进行检测,两种K值探头的折射角相差应不小于10o。
Ⅳ)应进行横向缺陷的检测。检测时,可在焊接接头的两侧边缘使探头与焊接中心线成10o~20o作两个方向的斜平行扫查。
⑶ C级检测
采用C级检测时应将焊接接头的余高磨平,对焊接接头两侧斜探头扫查经过的母材区域要用直探头进行检测。
Ⅰ)母材厚度为8mm~46mm时,一般用两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波法和一次反射波法在焊接接头的单面双侧进行检测。两种探头的折射角相差应不小于10o,其中一个折射角应为45o。
Ⅱ)母材厚度为大于46mm至400mm时,一般用两种K值探头采用直射波法在焊接接头的双面双侧进行检测,两种探头的折射角相差应不小于10o。对于单侧坡口角度小于5o的窄间隙焊缝,如有可能应增加对检测与坡口表面平行缺陷的有效检测方法。
Ⅲ)应进行横向缺陷的检测。检测时,将探头放在焊缝及热影响区上作两个方向的平行扫查。
2)超声检测工艺
a)探头选择
⑴ 探头K值选择
斜探头的K值(角度)选取可参照表5.4的规定。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较大K值探头。
推荐采用的探头K值(单位:mm) 表5.4
板厚T(mm) |
K值 |
6~25 |
3.0~2.0(72°~60°) |
>25~46 |
2.5~1.5(68°~56°) |
>46~120 |
2.0~1.0(60°~45°) |
>120~400 |
2.0~1.0(60°~45°) |
⑵ 探头检测频率
检测频率一般为2MHz~5MHz。
b)距离-波幅曲线的绘制
⑴ 距离-波幅曲线应按所用探头和仪器在试块上实测的数据绘制而成,该曲线族由评定线、定量线和判废线组成。如图4-8所示。如果距离-波幅曲线绘制在荧光屏上,则在检测范围内不低于荧光屏满刻度的20%。
图5.1 距离-波幅曲线
2)距离-波幅曲线的灵敏度选择
Ⅰ)壁厚为6mm~120mm的焊接接头,其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按表5.5的规定。
Ⅱ)壁厚大于120mm至400mm的焊接接头,其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按表5.6的规定。
距离-波幅曲线的灵敏度 表5.5
试块型式 |
板厚mm |
评定线 |
定量线 |
判废线 |
CSK-ⅡA |
8~46 |
Φ2×40-18dB |
Φ2×40-12dB |
Φ2×40-4dB |
>46~120 |
Φ2×40-14dB |
Φ2×40-8dB |
Φ2×40+2dB |
|
CSK-ⅢA |
8~15 |
Φ1×6-12dB |
Φ1×6-6dB |
Φ1×6+2dB |
>15~46 |
Φ1×6-9dB |
Φ1×6-3dB |
Φ1×6+5dB |
|
>46~120 |
Φ1×6-6dB |
Φ1×6 |
Φ1×6+10dB |
距离-波幅曲线的灵敏度 表5.6
试块型式 |
板厚(mm) |
评定线 |
定量线 |
判废线 |
CSK-ⅣA |
>120~400 |
Φd-16dB |
Φd-10dB |
φd |
注:d为横孔直径,见表5。 |
⑶检测横向缺陷时,应将各线灵敏度均提高6 dB。
检测面曲率半径R≤W2/4时,距离-波幅曲线的绘制应在与被检测面曲率相同的对比试块上进行。
⑷工件的表面耦合损失和材质衰减应与试块相同,否则按附录F(规范性附录)的规定进行传输损失补偿。在一跨距声程内较大传输损失差小于或等于2dB时可不进行补偿。
⑸扫查灵敏度不低于较大声程处的评定线灵敏度。
c)检测方法
⑴平板对接焊接接头的超声检测
Ⅰ)为检测纵向缺陷,斜探头应垂直于焊缝中心线放置在检测面上,作锯齿型扫查。探头前后移动的范围应保证扫查到全部焊接接头截面,在保持探头垂直焊缝作前后移动的同时,还应作10°~15°的左右移动。
⑵对电渣焊焊接接头还应增加与焊缝中心线成45°的斜向扫查。
⑶为观察缺陷动态波形和区分缺陷信号或伪缺陷信号,确定缺陷的位置、方向和形状,可采用前后、左右、转角、环绕等四种探头基本扫查方式。曲面工件(直径小于或等于500mm)的对接焊接接头的超声检测
检测面为曲面时,可尽量按平板对接焊接接头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受几何形状限制,无法检测的部位应予以记录。
纵缝检测时,对比试块的曲率半径对检测面的曲率半径之差应小于10%。根据工件的曲率和材料厚度选择探头K值,并考虑几何临界角的限制,确保声束能扫查到整个焊接接头。探头接触面修磨后,应注意探头入射点和K值变化,并用曲率试块作实际测定。应注意荧光屏指示的缺陷深度或水平距离与缺陷实际的径向埋藏深度或水平距离弧长的差异,必要时应进行修正。环缝检测时,对比试块的曲率半径应为检测面曲率半径的0.9~1.5倍
3)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
a)缺陷评定
⑴**过评定线的信号应注意其是否具有裂纹等危害性缺陷特征,如有怀疑时,应采取改变探头K值、增加检测面、观察动态波型并结合结构工艺特征作判定,如对波形不能判断时,应辅以其他检测方法作综合判定。
⑵缺陷的指示长度小于10mm时,按5mm 计。
⑶相邻两缺陷在同一直线上,其间距小于其中较小的缺陷长度时,应作为一条缺陷处理,以两缺陷长度之和作为其指示长度(间距不计入缺陷长度)。
b)质量等级分类
焊接接头质量分级按表5.7的规定进行
焊接接头质量分级(单位:mm) 表5.7
等级 |
板厚T |
反射波幅(所在区域) |
单个缺陷指示长度L |
多个缺陷累计长度L1 |
Ⅰ |
6~400 |
Ⅰ |
非裂纹类缺陷 |
|
6~120 |
Ⅱ |
L=1/3T,较小可为10,较大不**过30 |
在任意9T焊缝长度范围内L1不**过T |
|
>120~400 |
L=1/3T,较大不**过50 |
|||
Ⅱ |
6~120 |
Ⅱ |
L=2/3T,较小为12,较大不**过40 |
在任意4.5T焊缝长度范围内L1不**过T |
>120~400 |
较大不**过75 |
|||
Ⅲ |
6~400 |
Ⅱ |
**过Ⅱ级者 |
**过Ⅱ级者 |
Ⅲ |
所有缺陷 |
|||
Ⅰ、Ⅱ、Ⅲ |
裂纹等危害性缺陷 |
|||
注:(1)母材板厚不同时,取薄板侧厚度值; (2)当焊缝长度不足9T(Ⅰ级)或4.5T(Ⅱ级)时,可按比例折算。当折算后的缺陷累计长度小于单个缺陷指示长度时,以单个缺陷指示长度为准。 |
4)超声检测原始记录、报告
① 检测原始记录(每份原始记录应有一的编号)
检测原始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单位、委托内容、委托单编号、检测工艺卡编号。
b)被检工件:工程名称、工件名称及编号、类别、规格、材质、焊接方法、热处理状况。
c)检测设备:探伤仪型号及编号、探头、试块。
d)检测标准和验收等级
e)检测规范、检测技术等级、探头K值、探头频率、检测面和检测灵敏度。
f)检测部位及缺陷的类型、尺寸、位置和分布,应在草图上予以说明。如有因结构、几何形状限制而检测不到的部位也应加说明。
g)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
h)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资格技术等级。
②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单位、委托单编号、工艺卡编号、原始纪录编号(一性)。
b)被检工件:名称、规格、材质、焊接方法、热处理状况。
c)检测设备:探伤仪型号及编号、探头、试块。
d)检测标准和验收等级。
e)检测规范、检测技术等级、探头K值、探头频率、检测面和检测灵敏度。
f)检测部位及缺陷的类型、尺寸、位置和分布,应在草图上予以说明。
g)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
h)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资格技术等级。
(6)高强螺栓节点检测采用扭矩扳手对受力重点区域构件的高强螺栓现场检验:先用小锤敲击每一个螺栓螺母的一侧,同时用手指按住相对的另一侧,以检查高强度螺栓有无漏拧。对于扭矩系数的检查,每个节点先在螺杆端面和螺母上画一直线,然后将螺母拧松,再用扭矩扳手重新拧紧,使二线重合,此时测得的扭矩值应在0.9Ms~1.1Ms范围内,按下式计算:
Ms=K*P*D
式中,
Ms———检查扭矩;
K———扭矩系数;
D———螺栓公称直径;
P———高强度螺栓设计预拉力。
如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应再扩大检查,如仍有不合格者,则整个节点的高强度螺栓应重新拧紧。
(7)钢材金相、硬度、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的检验
现场对钢材金相、硬度与力学性能检测,则采用里氏硬度计对各类钢材的表面硬度进行测试,估算钢材抗拉强度的范围。采用取样法及光谱法对主材各化学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必要时采取破损方式对钢材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计算软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设计软件。结构模型采用经现场检查的后的实际结构进行整体分析计算。计算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模型的选取、荷载的计算以及结构反应的分析
(9)厂房结构安全性鉴定评估综合现场检查的情况及计算分析的结果,结合房屋后续使用功能,对房屋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为后续更好的使用房屋提供技术依据。
(10)撰写检测报告、提供检测鉴定结论及处理建议综合现场检查的情况及计算分析的结果,判定既有房屋结构是否与原有设计相符;对房屋损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结构安全性评定包括结构抗力的计算,根据荷载效应和接口抗力的计算结果或现场试验结果对结构在目标使用期内的安全性进行定量分析,以及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构造情况按相关的标准规范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定性分析等。
5报告提交方式将以上全部现场检查和检测结果以及鉴定结论编制成检测鉴定报告,给出检测鉴定结论,并针对存在质量缺陷和不满足要求的结构构件提出处理建议。
检测报告包括:
(1)检测概况;
(2)检测数据;
(3)各项检测具体情况,主要介绍检测中发现的问题;
(4)计算评估;
(5)结论及建议;
(6)计算附图;
(7)检测照片;
(8)检测数据;
(9)其他资料。
6委托方配合措施委托方须提供建筑相应的建筑、结构图纸,地质勘查报告。其中图纸需纸质版和电子版。
根据检测要求,现场需要委托方配合仪器设备所需的电源。若需登高,委托方需提供登高设备,如脚手架、梯子等。
若需办理进场等手续,委托方需给予协助及方便。
7质量体系及安全措施
7.2 技术措施
7.2.1编制详细检测技术方案、并及时做好技术交底;
7.2.2维护与校正检测仪器,保证良好的技术状态;
7.2.3贯彻执行各有关规范、标准;
7.2.4备足各种辅助工具,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
7.3 安全措施
7.3.1进入现场开展作业的全体人员必须身着工作服、防滑鞋,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高挂低用防止坠落伤害事故;
7.3.2随身携带的仪器及工具,应用绳子拴牢配戴身上或挂在护栏上,检测使用的配件及螺栓应用容器盛装,防止坠落伤人;
7.3.3在检测作业前,必须对参加检测作业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加强提升安全意识与责任感;
7.3.4进入施工现场前应做好三方确认工作,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挂好红白旗防止与检测无关人员进入检测区域;
7.3.5检测前须与委托方做好沟通工作,在业主确认无危险源或有应对措施的前提下方可作业。
7.3.6检测人员严禁触摸与作业无关的设备及仪器。
7.3.7严禁坐在高空无遮栏处休息,防止坠落。